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 建议人选名单公示
时间:2024-08-26 来源: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李璐宜
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
建议人选名单公示
  按照中国文明网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要求,现将拟向中国文明网推荐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建议人选名单及事迹材料进行公示。公示信息可通过吉林文明网查询。公示时间从2024年8月26日起至8月30日止,欢迎广大群众提出意见,反映问题。联系电话:0431—88904109。
  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2024年8月26日
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名单
   姓  名                  标题简介
 
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
  候选人事迹简介
  1.农村妇人抚养遗孤用无私母爱撑起困苦家庭

  丁淑青,女,汉族,1962年11月生,群众,长春市九台区兴隆街道龙凤村三组村民。她患有心脏病、严重的静脉曲张、腰间盘突出等疾病,2005年丈夫去世后留下8万元外债,丁淑青在举步维艰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抚养已故小叔子的儿子刘焕近20年,通过悉心教导把他培养成才。她的善举在龙凤村被传为佳话,为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先后被评为“吉林好人”“长春好人”“第五届长春市道德模范”“九台好人”等称号。
  主动承担 无怨无悔照顾幼童
  丁淑青有一个已故的小叔子。2004年,已故小叔子的儿子,仅三岁的刘焕被丢弃在九台区龙家堡火车站。弱小的孩童害怕至极,一直嚎啕大哭。幸好一位大娘将哭成泪人的刘焕送到龙家堡派出所,因一直没有家长认领,又被转送到九台区救助管理站。在当地民警帮助下,救助站了解到刘焕的父亲已经去世,母亲又下落不明。出于无奈,民警找到刘焕的三大爷和三大妈(丁淑青夫妇),想让他们抚养孩子长大。丁淑青看着泪眼婆娑的孩子,毅然选择接纳刘焕,给他一个温暖的家。可是他们夫妇身体患有疾病,生活条件并不宽裕。想要照顾刘焕的饮食起居,一年下来需要一笔不小的开销。但丁淑青并没有因为经济条件困难就亏待刘焕,她始终一心一意照顾小家伙,将刘焕视如己出、悉心教导。丁淑青的孩子也把刘焕当自己的亲弟弟一样关心爱护。一家人过得虽然并不富裕,但却和众多家庭一样,平淡普通却又幸福快乐。
  不离不弃 用爱撑起全家希望
  2005年,丁淑青的丈夫因肝癌去世,留下8万元的债务。从血缘关系上讲,丁淑青和刘焕本没有任何关系,丈夫患病期间,家里的积蓄已全部用光,外债累累,有人看到丁淑青的现状,劝其放弃抚养这个孩子,将孩子送到救助站,甚至还有人找到丁淑青提出想要收养刘焕。丁淑青本身患有心脏病、严重的静脉曲张、腰间盘突出等疾病,可她仍然不愿放弃刘焕,决定继续抚养他。从丈夫患病开始,这个家的重担便沉重的压在丁淑青身上。她独自一人,领着自己十五岁的儿子和四岁的刘焕艰难生活,用瘦弱的肩膀为孩子们撑起未来。刘焕到了上小学的年纪,由于当地农村没有小学一、二年级,丁淑青便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九台区城区求学,从2007年到2020年,在九台区内一租房就是十几年。为了维持生计,每天早上五点半,丁淑青给刘焕做完早饭后,就要马上到学校的食堂上班,洗菜、切菜、端菜,每天要来回搬送重达四、五十斤的菜,这样的辛苦付出,丁淑青从小学坚持到高中。在刘焕读高中期间,丁淑青甚至一天打两份工来增加家庭收入。丁淑青的儿子看到辛苦的妈妈、清贫的家庭和正在上小学的堂弟,选择外出务工来补贴家用,给刘焕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坚强的家庭后盾。
  悉心教导 传承优良家风
  作为一位母亲,虽然维持生计很艰辛也很忙碌,但丁淑青坚持以身作则,履行家庭责任,努力教育和培养两个孩子,给孩子们讲先烈事迹、传统美德,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2021年,在刘焕读大学期间,丁淑青因为腰肌劳损过于严重进行手术,术后恢复期间这位坚韧的母亲独自承担了这一切,选择让亲属接她回到乡下的房屋养病。近年来,丁淑青的身体状况远不如从前,但她依旧选择在背后默默付出,支持着刘焕做的每一个决定,从不多言。丁淑青从小在刘焕心里种下的种子,如今正在慢慢发芽。2023年,刘焕选择从吉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参军,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子弟兵。现在的他沿着丁淑青的脚步,续写着奉献的华章,肩负起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重任。
  多年来,丁淑青以实际行动感染着两个孩子,家庭和谐温馨,她为践行新时代的家庭美德树立了标杆,用实际行动讲述了真实孝老爱亲的故事。
  爱从来都是付出而不求索取。丁淑青从选择抚养刘焕的那一刻起,用自己的吃苦耐劳、乐观坚强,为孩子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谱写了一曲爱亲抚幼的动人赞歌。在丁淑青的身上,体现了中华儿女勇敢坚韧、无私奉献、积极乐观的优秀传统美德。
  2.好儿媳照顾婆婆24载 不离不弃诠释人间大爱

  刘忠英,女,汉族,群众,1966年7月生,四平市铁东区山门镇头道村村民。24年来,她始终敬奉孝道,无怨无悔,尽心尽责照顾因脑血栓半身不遂的婆婆。在头道村说起刘忠英,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她是我们十里八乡公认的好儿媳,二十多年一直照顾着半身不遂的婆婆,我们很佩服!”刘忠英孝老爱亲的故事被传为美谈,是村民们认可的孝顺儿媳。曾入选“四平好人”“吉林好人”称号。
  为婆婆治病,不离不弃显大爱
  2000年,刘忠英的婆婆突患脑血栓,病情严重不能自理,这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给婆婆治病,刘忠英二话不说拿出了家里仅有的几千元积蓄,还向亲友借了3万元。她说:“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治好婆婆。我相信只要不放弃,婆婆的病一定可以好转。”
  在婆婆住院期间,刘忠英日夜陪伴。她每天为婆婆端水喂饭、换衣擦身,夜里婆婆上厕所,她也耐心伺候,从不抱怨,她不嫌脏、不怕累,让医护人员都十分感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婆婆身体状况逐渐恢复,可以出院回家,但是落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需要人照顾生活起居。刘忠英担下了这个重任,日复一日地照顾着卧床的婆婆。
  婆媳情深,悉心照料见真心
  虽然日子过得艰难,刘忠英却非常乐观,她不仅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还一直鼓励婆婆坚强面对疾病。她总对婆婆说:“你不要放弃自己,我们做儿女的会尽最大努力照顾你,陪伴你,咱家一定能过上好日子。”她坚持带婆婆锻炼康复,如今婆婆的身体状况不仅没有恶化,有时还能借助拐杖慢慢行走。
  刘忠英事事以婆婆为先,偶尔买些好吃的都会让婆婆先吃,吃不完就偷偷留起来下顿再吃,自己舍不得吃。婆婆总惦记着儿媳妇,问她:“你自己吃过了没?”刘忠英总是一脸诚恳地说:“我不爱吃这个,你吃饱了就行。”
  24年过去了,刘忠英对婆婆的关爱丝毫不减。她坚持定期为婆婆洗头、洗脚、洗澡、剪指甲,衣服和被褥更是勤洗勤换,闻不到一点异味。每次洗澡都是特别消耗体力的大工程,洗完澡还要把八十多岁的婆婆抱起来穿上衣服,刘忠英总是累得气喘吁吁……
  撑起一个家,无怨无悔不言苦
  刘忠英一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种地卖粮,为了尽早还清债务,两口子格外努力,卖了粮食就马上把钱还给亲友,常常入不敷出,一家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于是刘忠英的丈夫会在农闲时外出打工赚钱贴补家用,卧床的婆婆和两个女儿全靠刘忠英一人照顾。
  2007年,刘忠英的丈夫患上了胸膜炎,不仅不能干农活、打零工,看病和买药又是一大笔支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刘忠英说:“那时候感觉人生都是灰暗的,但是也不想放弃,只能咬牙坚持下去。”她每天不仅要做家务、照顾患病的婆婆和丈夫,还得干家里的农活。赶上农忙的时候,每天都累得直不起腰,可是她顾不上多休息,第二天还是早早爬起来干活。就这样,刘忠英用瘦弱的身躯撑起一个家,坚持了三年,直到2010年丈夫身体痊愈可以下地劳作。
  “久病床前有孝媳。”刘忠英24年如一日,用最真诚的爱心和孝心守护着婆婆,守护着这个家。她不惧风雨,倾心付出,无怨无悔,她的故事被左邻右舍传为美谈。
  3.与死神赛跑他在黄金时间成功抢救溺水女子

  陈司红,男,汉族,1976年3月生,大安市锦华街道康宁社区居民。2023年5月11日,在江边散步的陈司红勇救溺水女子,竭尽全力运用急救知识挽救了一个鲜活的生命,也守护了一个家庭的希望。2023年6月,被当地见义勇为评审委员会确认为见义勇为行为。2023年第四季度,入选“吉林好人”。
  见义勇为,危急时刻伸援手
  2023年5月11日17时许,陈司红像往日一样在大安市大安港港区内江边散步时,看见一名渔民慌张地跑来,气喘吁吁地求助说:“刚刚收网的时候捞上来一个溺水的女子,这得咋办呀!”一听到有溺水者,陈司红知道情况危急,他连忙跑了过去。
  陈司红赶到江边时,发现这里地势环境复杂,水流湍急,溺水女子趴在岸边的淤泥里,情况不明。他没有犹豫,果断迈入淤泥里,检查溺水者身体状况。此时,溺水者的手腕脉搏毫无反应,身体肿胀,撑开眼皮发现瞳孔已扩散,但陈司红并未就此放弃,继续对溺水者进行检查,找寻其生命讯息。当触及颈动脉时,陈司红隐约感受到溺水者颈动脉仍有微弱跳动,说明其仍存生命体征,有被救活的可能。
  与死神赛跑,生死关头显担当
  时间就是生命,陈司红热爱户外运动,曾经学习过一些急救知识,他知道溺水者一般会在5-10分钟内死亡,情势危急。他一刻不敢耽搁,想将泡在泥水里的溺水女子抱起。在泥泞的河边想要抱起100多斤的人谈何容易,他咬紧牙关使出全身力气边抱边拖,这才将该溺水女子移至岸边硬地上。
  陈司红简单清理了溺水者口鼻中的泥沙之后,随即对该女子实施了心肺复苏救治。经过了多组心肺复苏按压后,女子稍有呼吸的体征,他坚持不懈之,在“黄金5分钟内”与死神争夺生命,该女子逐渐恢复自主呼吸,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此刻已有围观群众,陈司红一边观察溺水女子,一边组织围观群众拨打120急救电话。照顾该女子直至120急救中心医务人员到来后,才放下了一直高度紧张并悬着的心。
  不求回报,爱心善举传温情
  经过医疗机构的进一步救治,该女子目前已病愈出院,重新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事后,家属多方打听询问才找到了救人者陈司红,对他表示深情感激。他却平静地说:“当时情况很紧急,什么也顾忌不上了,就想着赶紧救人,如果再一次遇见这样的事情,仍会第一时间救人。”
  6月16日,大安市见义勇为评审会确认陈司红见义勇为行为。面对生死不明的溺水者,陈司红抛弃一切杂念,不顾风险,以道义为先、以生命为重,为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竭尽自身全力。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普通人临危不惧、淡定沉着的义勇行为,也彰显了一个平民英雄的崇高品质,他将真善美的种子撒向社会,传递了无限的社会正能量。 
  4.奋不顾身 他用生命之重唱响青春之歌

  李杰,男,朝鲜族,2001年5月生,共青团员,生前系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2024年5月16日,李杰在珲春市红旗河岸边发现一辆面包车沉入河中,乘客遇险。他报警后跳河施救,不幸遇难,年仅23岁。2024年5月20日,李杰抢险救人行为被珲春市见义勇为评审委员会确认为见义勇为行为。
  危难时刻纵身一跃
  5月16日下午,李杰在珲春市红旗河(珲春河)岸边突然看到对岸一辆面包车正徐徐沉入河中,车中乘客面临生命危险。李杰连忙掏出手机报警求助,随着车辆快速下沉,他看到有人被河水冲出车辆。情势危急,李杰果断跳入河中救人,奋力向遇险人员游去。河水冰冷、水流湍急,加之河底地势复杂,入水不久,李杰就被淹没在滔滔的珲春河中。
  5月16日,在刚刚获悉李杰失踪消息后,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校领导和相关部门、学院负责人即刻赶赴现场,整夜守在河边配合公安部门开展搜救工作,获知险情的师生们无不紧张地牵挂着李杰的安危,期待奇迹出现,祈愿他能安然无恙。经过当地警方和专业搜救队20多个小时的全力搜救,5月17日,终于发现并打捞出他的遗体,李杰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3岁!
  永远怀念青年英雄
  作为家中独子,李杰的遇难令他的家人们痛彻心扉。父亲李德铉脸上的泪湿了又干、干了又湿,麻木地翻看着手机相册,从刚出生到婴幼儿到小学,再到初高中,相机拍下了李杰的成长,也记录下了最朴素、炙热的父子之情。遗憾的是,他的相册里,几乎没有大学时期的李杰,也永远不会再有了……
  李杰的事迹也感动、感染了家乡人民。“好孩子,你是咱们村的骄傲!”“上次放假还是好好一个大小伙子,怎么再见就成这样了?”……其塔木镇新鲜村不少居民闻讯赶来,一起迎接李杰魂归故里,送家乡的青年英雄最后一程。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人们拜别英雄,泪如泉涌。
  作为优秀青年学子,与他朝夕相处的师生们听闻噩耗后悲恸万分,心情久久难以平复。他的辅导员老师眼含热泪地回忆到:“李杰非常热爱生活,是一个厚道热心的孩子,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的班长哽咽着说:“李杰是个热心肠,就在遇难的前一天,还热心地帮我解决我们班的一些问题,还在帮我出主意,他不是班委,平时为人很低调,只要同学遇到了麻烦,他都会冲出来、顶上去,把大家的事儿当作自己的事去做,他是一个特别有担当的人。”
  红旗河畔忠魂永驻
  “好可惜!好心疼!深深地缅怀!”“深切缅怀李杰同学!英雄青年一路走好!”“你是我们的榜样,致敬!”……连日来,李杰英勇牺牲的消息在延边地区传开,延边大学公众号、网站、论坛上来自全校师生的留言越来越多,字里行间充满对李杰的怀念和敬佩之情。
  李杰舍身救人的英雄壮举,感动了每一个爱他的人,也震撼了一个又一个陌生人,感动了一座又一座城。学习强国、吉祥新闻、中国吉林网及延边州内主流媒体纷纷转发报道,浏览量超过千万人次,助推着李杰见义勇为的精神穿越时空,转化为一股持久强大的暖流和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红旗河畔,忠魂不泯。李杰如一面旗帜、一座丰碑,顶天立地,长存延边人民心间。
  5.热心青年纵身一跃勇救落水女子

  封待旭,男,汉族,1989年6月生,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石岭镇二龙社区居民。2023年6月,一位女士在四平市二龙湖水库与家人游玩时意外落水。由于她不谙水性,挣扎中逐渐远离岸边,去到了更深、更危险的水域。在这紧急关头,封待旭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纵身一跃,成功将这名素不相识的落水者救起。2023年10月23日,被当地见义勇为评审委员会确认为见义勇为行为。
  危急时刻,他纵身跳入水库救人
  2023年6月22日上午9点左右,封待旭夫妻在二龙湖边的摊位上卖饮料,无意间看见一个女子在湖边的水中。起初,他没有在意,以为是天热有人下水冲凉,后来越看越觉得不对劲,女子在水里一直是挣扎的状态,他这才意识到女子可能不会游泳,不能自己上岸。
  封待旭马上跑到湖边,一个箭步直接跳入水中。风大水急,落水女子惊恐慌乱,一直在挣扎,被浪花推着越飘越远,封待旭刚开始并没有碰到女子。二龙湖水库呈锅底形,越挣扎人越是往湖深处去,当时女子所在的位置水深已经达三四米,越来越危险,封待旭努力尝试了好几次才碰到女子。当时的情况并不乐观,封待旭不能一次就将女子推上岸,他只能潜在水里一次一次用脚使劲蹬住后边的石头,一点点把女子向浅水区推去,推至女子的脚能触及湖底的深度,封待旭才抱住女子将她拖向岸边。
  成功救人,他默默离开不求回报
  落水女子呛了很多水,上岸后缓了十多分钟才平稳下来,封待旭观察了一会,看到女子没事,他就穿着湿透了的衣服默默地回去继续卖货了。事后,女子和家人找到封待旭表示感谢。她感动地说:“我跟弟弟玩耍的时候不小心掉进湖里,当时大脑一片空白,呛了很多水,爸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要不是你救了我,我就没命了,现在清醒了还是很后怕,以后你就是我的亲人,你给了我一次生命,以后我也会做好事,把你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传承下去。”封待旭憨厚地说:“只要你没事就好,这是我应该做的。看到你们一家人没事,比什么都强!并不是我多么英勇,当时情况紧急,换成其他会游泳的人也会奋不顾身地出手相救,当时只不过是我赶上了!”
  仁心义胆,他冷静营救侧翻车辆
  2024年1月的一天,封待旭正驾车和朋友一起从四平市区返回石岭镇二龙山村,在铁东区石岭镇035县道的东岭下路段迎面开来一辆吉普车,雪后路面湿滑,转弯处吉普车急刹车后车辆侧翻到路边的沟里。封待旭和朋友将车停到路边,着急地向着事发地跑去。
  看到吉普车还没熄火,封待旭意识到长时间的侧翻状态若漏油有引发起火或爆炸的危险,他大声询问:“怎么样?有没有事?”确认车主在驾驶位意识清醒无明显外伤,他提示车主打开右侧车门,关闭发动机,再和朋友一起帮助车主慢慢从右侧车门挪动出来。又到附近的粮库借来钢丝绳,和村民一起把钢丝绳的一端固定在汽车上,齐心协力拉起另一端将车扶正。确认车主脱险,且身体并无大碍后,封待旭和朋友便悄然离开。
  家人和邻里听说封待旭两次救人的事迹纷纷为他自豪但也并不觉意外。社区居民张姨说:“为他自豪,小封平时就热心肠,他还在我们社区做志愿者,社区或者谁家有个大事小情找他,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正是这份热心和热血,驱使着封待旭本能地去冒险救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见义勇为的种子种在了更多人心里。
  6.“煎饼大王”诚信经营 回报社会有担当

  陈长有,男,汉族,1973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敦化市长有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近年来,吉林省多部门联合发力,助力各地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擦亮“吉字号”金字招牌,“煎饼大王”陈长有和他的“长有煎饼”就成为了一道美味的“吉字号”。20多年来,陈长有在家乡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扎根家乡创业沃土,坚持诚信经营,将小小的煎饼摊出大文章,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他曾获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贡献奖先进个人,获评2023年第一季度“吉林好人”、2024年第一季度“吉林好人”标兵。
  重诚信 抓质量 生产良心产品
  陈长有老家在敦化,儿时母亲摊的煎饼的味道一直深藏在他的记忆中。2000年,陈长有和爱人在敦化用一个煎饼鏊子开启了创业之旅,经过多年的努力,从一个小作坊变成了有规模的加工厂。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陈长有始终将食品安全视为企业的生命线,从不允许制假掺假、以次充好。为了制作出质量上乘的“良心煎饼”,他严抓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每一张煎饼都是匠心手作。
  2014年6月27日,陈长有像往常一样巡视生产车间。几名员工拿着几张煎饼走到他面前说:“老板,你尝尝这煎饼是不是不对劲?”陈长有这一尝可出了大事情,相较于往日煎饼的回甘香甜,这块煎饼粗糙磨嗓子,但煎饼的外观色泽、触感却与往日别无二致。他立即下令车间停止生产,从生产源头找问题。逐项排查后,他发现是粮食供应商将陈米抛光后充当新米卖给了他们,这种抛光后的陈米用肉眼是看不出来的,但是一磨浆摊制它就原形毕露了。面对价值6万多元的原浆,陈长有斩钉截铁地要求员工将原材料全部倒掉,已经生产出来的立即原地销毁。
  守承诺 共致富 涵养诚信精神
  用陈长有的话说,员工就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同甘共苦的亲人。他曾对员工许诺:要带领大家共同致富,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他努力拓宽销路,让长有煎饼不仅在北上广等大城市走俏,还闯进了美国、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企业发展蒸蒸日上。陈长有实行积极的绩效管理制度,鼓励多劳多得,最普通的员工月平均工资也能达到6000元以上。他每天和员工一同吃煎饼,一起摊煎饼,过年过节给员工发实惠又有人情味的福利,赢得了大家的称赞。员工的“钱袋子”鼓了,干劲儿更足了!
  现在企业员工近三百人,大多是附近的农民。作为企业的“领头羊”,陈长有非常注重对员工进行诚信教育,经常通过团建活动、诚信课堂等形式,教育员工树立诚信意识,做好诚信服务。
  做公益 扶危困 担当社会责任
  多年来,陈长有从未忘记履行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他主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为抗洪救灾捐款、慰问孤寡老人、救助患病员工、扶贫,个人累计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101万余元。为解决就业难问题,他常年招聘来城务工农民、下岗职工、陪读母亲等,先后为当地提供了1500余个工资高、易上手的就业岗位,累计帮助300余名群众再就业。农民出身的陈长有深知基层百姓的不易,他便尽己所能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他高价回收周围收入较低村落的农产品,并与农户签署项目订单合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带动当地农民增收。从2018年至2023年,陈长有共发放项目收益资金90万元,带动周边乡镇583人脱贫增收,人均每年增收1500元左右。他每年还从收入中拿出30万元,专门给460名帮扶对象分红,来到公司工作的100余名贫困户已实现全部脱贫,从无房无车到有房有车,一步步迈入小康。
  “自己的努力奋斗能带领更多乡亲增收致富,这种幸福是无以言表的。尤其是最近几年,吉林省人才政策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留在家乡,这也让我觉得吉林未来可期。”如今,长有煎饼已出口12个国家,坚持诚信经营、回报家乡的陈长有,正在把小煎饼的香气带向海内外,希望将吉字号招牌美食打造成国际化品牌。
  7.一位老党员20余载的“红色”坚守

  王国霖,男,汉族,1961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通化县红色义务宣讲小分队队长。20多年来,他守好“三地三摇篮”红色根脉,抢救、挖掘、整理“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战斗生活主阵地”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把红色资源与乡土民情有机结合,创办“红色主题展馆”,组建红色义务宣讲队,传承红色基因,勇担育人使命。曾获评“吉林好人”称号。
  深挖红色资源,厚植红色文化
  通化县是杨靖宇将军率领东北抗联浴血奋战的地方。王国霖从小就爱听老人讲抗联故事,英雄事迹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内心。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入乡村、访老兵、探遗址、拍照片、做记录,认真开展田野调查。退休后他更是全身心投入,挖掘通化县东北抗联史料和遗迹,20多年的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布全县159个村屯,行程达15万公里。每到一处,他都认真寻访亲历者,用相机记录红色历史文化,收集整理相关史料。这其中有杨靖宇三打大荒沟,有曹亚范奇袭鹿圈子(地名),还有孙秀岩血洒烧锅西沟……经过不懈努力,王国霖拍摄珍贵红色图片1200余张,整理文字素材3.5万字,这些珍贵的素材中,有百余张照片被各级媒体和展馆采用,广泛宣传红色历史文化。
  创新宣教方式,赓续红色血脉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知所从来,方明所去。2013年,王国霖创建了通化市第一家公益性“红色主题展览馆”,展馆融合了2000余张图片、900余册印本图书、3000余件实物,每一张历史图片、每一段岁月征程,都是革命文化、初心使命、精神动力的承载。“我希望通过这间展馆,打造“三地三摇篮”红色育人新路径,让更多人熟悉吉林热爱通化。”王国霖激动地说。
  红色主题展览馆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学习革命历史、感受革命文化的强烈愿望,累计接待社会团体200多个,参观人员9万多人次,被列为党史教育基地,有力地将红色情怀融入到党员干部和百姓心中。“展馆讲述的是奋斗,启示的是当下,烛照的是未来”,许多干部群众被深深触动,感慨万千。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如何依托丰厚的红色资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怎样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王国霖思考的重点。他和宣讲队成员共同努力,共整理出100个红色故事。全体成员围绕“双讲”,即“一讲爱国主义精神,二讲家乡红色历史故事”,深入全县学校、乡镇、社区(村屯),年均开展宣讲100余场次,指导帮助12所学校成立了“春蕾宣讲小分队”,培养了210名“小小宣讲员”,年服务群众3万余人,让鲜活生动的革命故事、有血有肉的英雄模范、催人奋进的伟大精神走进群众心里。其中,充分汲取红色养分创编而成的反映杨靖宇将军事迹的《三盏煤油灯》故事被拍摄成视频,在电视、网站和短视频平台展播,阅读量达2万+。并荣获吉林省第33届电视广播文艺丹顶鹤奖短纪录片类二等奖。
  “我们将继承先辈遗志,从‘摇篮’再出发,把红色资源“软”实力,变为赋能发展的“硬”支撑,让红色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王国霖坚定地说。
  8.非遗传承人“以手为剪”让“撕纸”艺术走向世界

  张杰,男,汉族,1973年12月生,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专任教师,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满族撕纸代表性传承人。在近30年的从艺过程中,他坚持日日学,天天练。用一双巧手将充满中国风的艺术作品带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他主讲的“长白山满族撕纸”课程被选入国家高等教育智慧平台,目前课程网页浏览量达330多万。曾获“吉林好人”“吉林省劳动模范”“长白山技能名师”等荣誉称号。
  文化传播,让“撕纸”艺术走向世界
  张杰从1995年参加工作开始,始终从事撕纸艺术教学,他的撕纸作品广受赞誉他先后出访过韩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在墨尔本庆祝中国年活动和中华文化大观园等活动中,他的展区被围得水泄不通,现场撕出的生肖、肖像活灵活现,观众连连称奇。在印尼的一次撕纸展示后,当地友人收藏了他的作品并激动不已地用藏头联称赞其“张开巧手折撕剪,杰出景物在眼前”。中国驻朝鲜大使馆给出书面表扬,赞扬其为文化交流所做的工作。此外,张杰还积极参加外交部举办的“精彩吉林相约世界”吉林省推介活动、“吉林全球推介—外国使节走吉林”活动等,让世界通过撕纸技艺和作品发现中国文化之美。张杰还在线上与传统面人制作的台湾省艺人保持联系,共同研讨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扬出去。一双手、一张纸,让中国传统文化“活”了起来、“热”了起来,唤起了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和自信,也让这些绚丽的文化瑰宝走向更大的世界。
  张杰深知,要想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做出更多成绩,就需要更多人来做这件事。他长期参与国家、省及市县的各类教师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懂文化、会撕纸的美术教师。他指导的张焰成为吉林省民间美术的“巧姐”、省D类人才,多次参加国内外大赛屡获殊荣,并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先后出访了朝鲜、英国等国家和地区;汤龙娇成为省教学精英、县非遗传承人;所带学生刘鹤“撕纸吧”创新创业项目获吉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奚东梅、郝秀阳等成为一线教师,活跃在教学最前沿,成长为撕纸艺术的新一代传承者。
  非遗传承,坚守一生的追求
  张杰始终坚信只有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一辈留下的宝贵历史文化财富,才能让中华文脉绵延赓续、文明薪火代代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民族文化的最好方式。他将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让更多学生学会撕纸,等未来他们走上教师岗位,就会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张杰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主讲的“长白山满族撕纸”课程被评为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课程、吉林省本科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被选入国家高等教育智慧平台,目前课程网页浏览量达330多万。随着短视频“热”,张杰又将目光聚焦到短视频上,在抖音、小红书、微信视频号等发布撕纸教学、艺术赏析等内容,累计播放量破千万,将传统与现代对接,不断扩大受众面,让文化传承变得“时尚”起来。
  勤学精专,播撒文化的种子
  从幼儿园的非遗体验课到参加国培项目,从朋友圈的日常分享到在职教师培训、培养民间艺术家,撕纸不仅仅是张杰的工作,更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他先后为“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国培计划新建幼儿园蹲点送教项目”“为中国而教志愿者培训项目”做撕纸技艺讲座;多次到央美、清华等高校做撕纸相关展示及讲座;发表的论文《传统撕纸的形成与发展探究》成为国内撕纸教学必讲内容。
  张杰说:“果实是传不了太久的,唯有种子才能传播得更远。”他用自己的一双巧手将小小的非遗“种子”,撒向大大的世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得更远默默做出自己的贡献。
  9.点点“微光”照亮大爱人生

  王吉鹏,男,汉族,1987年10月生,靖宇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公益性岗位。他自幼罹患先天性视力障碍和心脏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越来越弱,视力可见范围仅1米左右,已濒临失明。作为残疾人,他没有等待别人的帮助,而是尽己所能帮助他人。他说:“在我彻底看不见这个世界之前,我想多做点事,给别人送去温暖和希望。”17年来,他积极帮助白血病患儿、脑瘫儿童、烫伤儿童各类弱势群体,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植树造林、捐款捐物、进村支教,累计发动社会力量帮扶投入资金230余万元,受益群众2600余人。王吉鹏先后荣获“吉林好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吉林好人”标兵等荣誉。
  抛洒一片赤诚
  日常生活中的王吉鹏总是戴着厚重的眼镜,有点艰难地辨物视人,言谈举止有些拘谨。但只要涉及志愿公益,他就像换了个人一样,斗志昂扬,冲锋在前。2014年,王吉鹏创立了当地首家民间草根公益组织——靖宇县公益爱心协会(现已更名为靖宇县学雷锋志愿服务驿站)。
  2015年3月21日凌晨,当得知一名两岁的白血病患儿病情突然恶化急需用钱时,王吉鹏连夜召集队友,顶风冒雪在县里交通路口搭起了长长的募捐台,发动身边所有人,在朋友圈转发募捐消息……就这样,两天时间里募捐到善款8万多元。随即,他带着6名志愿者驱车1000余公里奔赴医院看望患儿。2016年,当得知靖宇县花园镇松江村一位幼儿不慎烫伤无钱救治时,他通过义卖活动为其筹资2万余元,让孩子得到及时救治。
  带动志愿团队
  扶危助童、关爱老年人、绿色环保、生态保护……王吉鹏真诚热情地帮助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一对残疾新人即将喜结连理,新郎是个孤儿,借住在别人家破旧脏乱的土房里。为了帮助他们,王吉鹏亲手和泥、搬砖,将破旧的婚房修葺得面目一新;他还四处联系爱心商家为他们的新房捐款捐物,让一对新人顺利结婚,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王吉鹏带领发动志愿者1000余人次,在三道湖林场义务绿化造林植树50000余棵,价值30万元;呼吁靖宇县爱心企业、个体商户为大病患者筹资治病100万元;组织志愿者回收旧衣物援藏,经长春中转支援贫困山区,三年输出衣物100吨,分别发往新疆、西藏、四川、云南等地。
  2018年,靖宇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王吉鹏团队授牌,成立靖宇县学雷锋志愿服务驿站。王吉鹏依托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先后打造实施了“绿色环保 爱我家园”等10余项志愿服务项目,“我为乡村少年宫添砖加瓦”“小手拉大手共守文明”……数不胜数的志愿服务活动和大大小小的募捐,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每次活动他都用行动和爱心感染着身边人。
  传承大爱无疆
  大爱传承,守护成长。为了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改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他组织返乡大学生组成首批乡村支教志愿服务队,深入偏远山村陪伴留守儿童,为他们免费送教。截至目前,共有30余名大学生加入支教队伍中,累计帮扶乡村贫困及留守儿童500余人。更令人感动的是,支教队伍中就有当年王吉鹏送教帮扶过的留守儿童,他们在前辈的关心帮助下成为大学生,如今来到和自己一样的孩子身边,接力传递着爱与希望。
  命运以痛吻他,他仍报之以爱。多年来,王吉鹏用真诚和热忱投身于志愿服务事业,用爱心和奉献诠释着大爱无疆。“愿在失明前能多为社会做点事。”这是他无悔的誓言,更是他毕生的真挚梦想。
  10.热心“好大哥”真情助人传大爱

  邢立波,男,满族,1964年3月出生,民盟盟员,伊通满族自治县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名誉会长兼秘书长。他是热心献血、乐助邻里的“老大哥”;他是志愿服务队救助野生动物、帮扶残疾脱贫户的“先行者”;他是为“星星的孩子”们四处奔波筹集善款的“守护者”。2016年至2024年,他发动身边的爱心人士为救助苍鹭、帮扶脱贫户、救助残疾人等公益活动累计捐款130万元,个人累计捐款7万余元。曾获“吉林好人”称号。
  乐善好施,他是身边群众的热心人
  在生活中,邢立波是社区里出了名的“热心肠”,也是大家公认的“能人”,谁家有个急事难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他帮忙。他曾数次接到邻居打来电话,说家里的卷帘门突然坏了打不开,自己或客户被困在里边出不去,能不能来帮个忙。无论几点,哪怕是在休息,邢立波都会立即放下手头的事,带着工具赶过去帮忙维修。
  疏通上下水、修理大小家电、安装门窗家具、免费理发……邢立波几乎是有求必应且分文不收,弄脏了衣服、蹭破了手脚也没有怨言,帮大家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烦心琐事。
  累计捐献全血1.76万毫升、成分血2600毫升、并加入中华骨髓库……邢立波不但是个“热心肠”,还是“热血人”,他已坚持义务献血20多年,用实际行动号召身边亲朋好友以及广大志愿者参与无偿献血。回忆起第一次捐献血小板时,邢立波感慨地说:“捐献全血的恢复期要更长,刚开始我有些担忧,但是想到可以直接救人性命,我就义无反顾做了,献完血后患者家属紧紧拉着我手,一边流泪一边感谢,我当时意识到这个善举拯救的不仅是一个生命,也是一个家庭,从此我就下定决心要继续做下去,希望拯救更多的人。”
  无私奉献,他是热心公益的先行者
  做公益,需要热心,更需要爱心。邢立波参与了许多不同领域的公益事业,汇聚爱心力量,用爱传递希望。
  2018年,邢立波了解到有一群志愿者,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在伊通满族自治县河源镇青顶山脚下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苍鹭搭建鸟类栖息设施,开展保护野生动植物宣传等活动。这让邢立波感到非常有意义,主动联系他们加入团队,为了扩大这一团队的力量,邢立波牵头申请注册成立了“伊通满族自治县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吸纳更多爱鸟护鸟的人士加入。
  每年开春,苍鹭迁徙归来,此时湖水尚未解冻,缺乏食物,许多苍鹭被饿死。邢立波和志愿者积极与苍鹭栖息地附近的幸福村水库承包人商议,购买鱼种投入到水库,让迁徙回来的苍鹭能有更多“伙食”。2018年至2024年,每年初春,邢立波都会组织爱心人士为购买鱼种募捐,已累计募捐10余万元,个人累计捐款约2万元。随着苍鹭族群不断壮大,前往观鸟的游客也不断增多,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邢立波和协会的志愿者们会定期在苍鹭栖息地开展爱鸟护鸟公益活动,捡拾附近的饮料瓶、垃圾等杂物,提醒游客尽量不要大声喧哗,以免惊扰鸟群。
  邢立波还心系困难老人,他带领身边的党员志愿者,长期对伊通满族自治县的8户残疾脱贫户进行帮助。看到景台镇的残疾脱贫户老王(化名)行动不便,看到他家电线老化、墙面破损,邢立波就帮他更换老化电线、粉刷房屋,有时间就会购买一些蔬菜、水果、日用品给他送去。看到靠山镇的脱贫户老李(化名)常年卧床,营养不良,邢立波定期为他送去钙片、牛肉、蜂蜜等补品。“邢立波总是在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不求回报地帮助我,他是个好人!”每次提到邢立波,老李都感激不已。2018年至2024年,邢立波个人累计为8户残疾脱贫户捐款2万余元,将关怀和温暖送到了困难群众的心坎上。
  关爱救助,他是璀璨星空的守护者
  2016年一次机缘巧合,邢立波走进伊通县“情暖至亲”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第一次接触到孤独症儿童这一群体,了解到他们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看着那么多孤独症儿童艰难成长,他内心深受触动,几度哽咽,他暗下决心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当时“情暖至亲”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发展举步维艰,邢立波积极奔走、宣传和联络,向社会上的各志愿服务团体介绍机构情况,帮助机构筹集资金、办理完善相关手续。他还寻求多方援助,通过义卖、捐赠等公益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孤独症儿童,伸出援手献出爱心。2016年以来,邢立波陆续为“情暖至亲”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筹集善款120多万元,他个人累计捐款近3万元。
  微光成炬,温暖人心。邢立波常说:“人生有善心,有爱心,能多做点好事,多帮点忙,就是快乐。”
  11.热心公益“献血侠”用“髓缘”大爱点燃生命之光

  张锡亮,男,汉族,1983年5月生,一汽丰田汽车(成都)有限公司长春丰越分公司涂装科班长。2006年至今,他参加无偿献血56次,总献血量达22300ml。2014年1月8日,他成为长春市第167例、全国第1672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为陷入绝境的患者传递了生命的希望。张锡亮曾被评为“长春优秀青年志愿者”,两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热血传递生命希望
  张锡亮的爷爷奶奶都是当初建设一汽的老员工,从小他就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下成长,长大以后他总是想着回报社会。
  张锡亮第一次献血,缘于一个偶然的际遇。“当时在文化广场看到献血车,我便萌生了献血的想法,第一次献了300ml。”从此,张锡亮便与无偿献血结缘。2016年,张锡亮加入中华骨髓库。“献血过程中,有工作人员问我愿不愿意多留一管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我刚开始是懵的,也不太了解。工作人员告诉我,加入中华骨髓库,如果配型成功的话,就能挽救一个白血病患者的生命,这句话触动了我。”张锡亮回忆。
  2023年7月,张锡亮接到了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的电话。此时距他最初加入中华骨髓库时已经过去8年了。这一次,他终于等到了属于自己的“髓缘”。经过一系列复杂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高分辨配型与全面体格检查,他与患者的配型高度匹配,体检结果完全符合捐献标准!
  他是家人眼中的榜样
  在等待患者方的预备期,他遇到了一个棘手难题。“不同意!”这是家里人的态度。这其中有来自女儿的害怕、妻子的不解,还有父母的担忧。为此,67岁的母亲特意从老家赶来长春,泪眼婆娑地说了很多话,就是希望儿子再好好考虑一下。面对家人的不安,张锡亮没有犹豫。他带着家人去医院找医生,帮助家人科学了解捐献的安全性;他还请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们来家里做客,让家人看到其他捐献者的故事和身体情况;他还耐心细致地做家人的思想工作……终于,家人们都同意了。女儿知道这些以后,激动地说:“爸爸,你去救人吧,你是我的榜样!”
  2023年12月29日,患者方准备就绪,顺利进仓准备接受移植。2024年1月3日,张锡亮在家人陪同下入院,全力配合造血干细胞采集。回想起2019年曾有一次机会也能捐献,但因为患者方的原因最终没能达成协议,张锡亮感慨地说:“没想到能再一次配型成功,30万分之一的概率我遇到了两次,真的很幸运。”
  “我很认可造血干细胞捐献这件事,尽管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疼痛感,但是想到能挽救另一个生命,那点痛算不了什么。希望我的孩子将来也能做有意义的事,让人生不留遗憾;期待更多人能加入到捐献中来,给更多白血病患者带去希望。”
  他是患者心中的英雄
  坚持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因为很多事情很难一直坚持下去。就骨髓受捐者而言,一旦开启骨髓移植手术,他就要进入移植仓,为了手术接受大剂量化疗,免疫系统遭到破坏。如果捐献者临捐反悔,手术中止,那受捐者将面临生命危险。张锡亮知道此事关系重大,尽管经历过患者方的取消、家人的反对、捐献骨髓时的排异反应……面对种种困难,他都选择了坚持下去,正是源于他内心深处的侠者风范和奉献精神。正如张锡亮所言,“我的人生就是要靠双手去创造幸福生活,不管经历多少困难挑战、风霜洗礼,他们只会让我越挫越勇、更加坚定前进的方向”。
  由于保密原则,捐赠志愿者和移植患者不能见面,但张锡亮收到了一封感谢信,信中表达了对他的感激之情:是您用自身的光芒让“陷于无限深渊”的患者重燃生命之光。在信的结尾,患者饱含深情地说道:“感谢您,素未谋面的英雄。”
  12.肢残夫妇17年热心公益扶残助残圆梦人生

  张庆思,男,1974年5月出生,张庆思中西医结合诊所法人代表(佝偻病)。张雪,女,1980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通化市爱心残疾人服务中心志愿者(意外导致脊柱受损)。
  夫妻二人均为肢体残疾人,但身残志坚的二人坚持将对小家的责任感和正能量传播向全社会,尽己所能服务有需要的人,多年来在志愿服务的路上他们的脚步从未停歇,迈得坚定有力。
  两人先后获评“通化好人”“吉林省优秀志愿者”等称号。张庆思曾获评“吉林好人”称号,2022年张庆思、张雪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
  仁心家庭17年扶残助弱
  2007年9月,张庆思、张雪组建了幸福的家庭。凭借精湛的医术,张庆思中西医结合诊所稳步发展。看到身边有许多残疾人饱受病痛折磨,夫妻二人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所能,力所能及帮助更多残疾人。残疾人古某从小智力低下,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身患脑血栓后遗症,这是一个两代残疾人家庭,张庆思夫妇了解到古某父亲需要在家中康复治疗,于是他俩便坚持每天爬7楼为古某的父亲进行免费治疗。经过半个多月的康复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得到改善,古某激动地说:“我爸爸能重新站起来,我都不知道怎么感谢你们好……”残疾人李某由于意外事故导致右小腿截肢,导致身心共患疾病,张庆思夫妇主动联系李某,帮助其康复,在诊所免费治疗近半年的时间里,李某不仅重拾了自信,还能够正常参加社会活动。她感动地说:“放下思想的包袱,残疾人也能活出精彩人生!”
  张庆思和张雪从事残疾人公益事业17年,以热心治疗伤病彰显医者仁心!2007年以来,每年的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诊所都会开展3-7天的义诊活动,免费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展免费诊疗活动,迄今已减免费用近20万元。
  助残就业创业,医病更医“心”
  因为自己淋过雨,总想为他人撑把伞。夫妻二人以诚心扶残助弱帮助残疾人创业就业,以恒心践行奉献理念,让残疾人的生活更有价值和尊严。他们带着责任与感情,为残疾人就业撑起一片晴空,让他们拥有更宽广的舞台,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夫妻二人积极探索公益助残项目,共同研制的“爱心雪”牌手工皂是满族传统制皂工艺与现代制皂工艺的集合,已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目前“爱心雪”通过商标注册,手工皂销售市场空间广,这种手工皂割包装技术简单易学,残疾人容易掌握,特别适合那些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参与,已帮助50余名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实现居家就业。参与工作的宋某常对同伴说:“参与手工皂的制作不仅增加了我的收入,更让我感受到了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幸福感。”张庆思和张雪夫妇还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实习支持。目前已经在医院工作的医学生邢某回忆说:“在诊所学习期间,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更让我变得积极、阳光!”
  针对一部分残疾人出现的心理问题,夫妻二人通过当地残联、妇联、社区等公共平台公布了个人手机号码,24小时接听残疾人咨询电话,累计服务2000余人次,开展公益心理测评服务4000余人次。
  用大爱阳光 照亮残疾人梦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人生追求,夫妻二人是圆梦者,更是筑梦人!夫妻二人努力丰富残疾人朋友的精神世界,自2017年5月开始开展“一本好书伴成长”系列读书活动,通过开展“图书漂流”“换书大集”活动,以及建设爱心书屋,通过阅读为残疾人插上放飞梦想的翅膀,读书心得交流活动还特别针对盲人开展有声阅读,让盲人朋友通过肢体残疾人的有声阅读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爱的温度,1000余名残疾人通过“智志双扶”变得更加自尊、自信、自强!已经进入工厂工作的刘某说:“读书让我更有自信,原来我内心很自卑,和别人交流总是很紧张,现在这些问题我都克服了,是读书让我内心世界变得强大。”
  夫妻二人十分关注残疾儿童身心健康成长,通过组织助残志愿服务队定期到残疾儿童家中送温暖,帮助他们解决身体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并定期送去助学金。他们还走进儿童福利院、孤独症康复中心,帮助50余名孩子完成“微心愿”,小朋友张某说:“张雪阿姨就像我们的妈妈,也像大姐姐,我们愿意和她说心里话……”
  行走在公益路上,张庆思、张雪脚步虽然蹒跚却坚定,他们说:“命运为我们关上了一扇门,同时也打开了一扇窗,我们要尽己所能让爱的光照亮更多残疾人前行的路,让大家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 文明吉林风采微信公众号

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版权所有:吉林文明网

吉林文明网